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兴水利民我愿造福子孙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2-24  发稿编辑:韩春梅

QQ截图20140224161418.jpg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雨水刚过、春风浩荡、菜花伊香。这就是三台县石安镇的德胜村,在14年前,也就是还没有修成绵阳武引一期高高分支渠时,这儿就是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老旱区,反复无常的冬干连春旱、夏旱接伏旱;加之塘库渠埝老化者多、配套较差,末节水利病害突出,工程性缺水矛盾加剧,人民群众对于种水稻、打谷子喝上安全水简值就是奢望和梦想。

从1996年9月开始,历时五年三台县武引一期灌区高高分支渠在2000年春同步建成,大春季节性供水有保障了,但是德胜村与涪江以东众多乡村一样,坛坛罐罐多破漏、田间渠肠梗阻的问题还远远未解决。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一场中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攻坚战为德胜村的农民朋友带来了机遇和福音。

这天早上,石安镇德胜村一组村民杨贵忠在田坎旁一边量做混凝土渠槽木盒子一边跟笔者说:天刚亮,各家各户的主要劳动都上水利工地了。我家14口人,儿女、媳妇多在外打工,只有小儿杨雷在村上跑农客。现在,我们一大家人只有6亩点地,其中能够栽秧的水田已有4亩了,尽管人多地少,但是一听说要发展现代农业全域灌溉,每家每户的承包地都将调成旱涝保收高标准良田,将来还要实行大户规模经营,就能解决好我们一家的吃饭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了不得的成就。谈起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杨老真是滔滔不绝,“尽管有武引水作保障,但那是季节性、阶段式供水,有水没水关键要蓄水,既要蓄武引水、也要蓄好、放好天老爷赐给我们的水。由于我们社末端蓄水、供水条件不太理想,大家对修水利都是一百个支持,我们家已向村用水协会缴纳水利建设集资款2800元,还将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投工90个,目前已完成建设投工35个,兴水利民,我愿造福子孙。”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小农水是民办公助的民生水利,为此德胜村支书杨福雄及时召开会议在全镇率先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切实发挥村民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有效催生现代农业水稻产业和千亿斤粮食项目的活力。该村通过“塘渠泵”等末端水利的“一事一议”、“协同建改”,强化“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设民管、资金民审、先建后补”,村民群众也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用水户协会会员大会,自觉给予支持和响应。全村95%以上的群众人平主动自筹200元,男女老少积极投劳10个工。

“因水制宜、精细推进,做大粮袋子、筑实钱袋子”,四面环山的新德胜,更把星罗棋布的塘、池、渠、埝揽入怀中。现目前,在德胜村小农水项目区每家每户广泛参与,实现了从村到社至户的整体推进,同时有效按照水利规划设计保障末节水利的“应建全建、不留空白”,保障建成一片发展一片,推动民生效益又一片。石安镇德胜村支书兼用水户协会会长杨福雄跟我们讲,通过精修4口山坪塘,硬化6公里农毛渠,完善2座全长330米的引水隧洞,2座装机22.5千瓦的提灌站,在一系列项目建成后,全村可强化蓄水保水能力2400方,新增及恢复农业灌面1270亩,改善旱地浇灌面320亩,打造节水灌面近千亩。从今年开始,我们村将年均新增粮食产能38万公斤,新增经济产值45万元,确保人平小康增收327元。

“石安镇属于三台近郊观光型农业,水源来自武都引水一期工程,水源水位高、灌溉条件好;待通过小农水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后,农民朋友只需每年每亩45元的水费,便会旱涝保收,这是有相当吸引力的好事儿!”。从当地干部群众追求民生幸福的渴望与奋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武引河渠绕村庄,荷塘鱼欢稻花香,产村相融农家乐,小康发展好风光”的德胜梦正在通过勤劳的双手、智慧的理念化为美好的现实。(谢勇)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