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8)日召开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清理规范工作(绵阳)片区座谈会上获悉,自今年2月以来,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市出台了《关于做好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全面推进,确保清理规范工作扎实有效,切实规范市场秩序,维护金融与社会稳定。副市长王瑜介绍我市金融工作情况。
在此次清理规范中,我市注重将公司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作为重点来抓,一查公司名称是否含有“担保”字样,名称是否经过核准使用;二查公司经营范围是否有“担保”内容,是否超范围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担保业务;三查担保企业的广告是否存在宣传集资、存款和放贷等内容,广告是否经过主管部门备案;四查合同内容,检查合同中是否有非法集资、贷款等内容,查处合同条款中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企业。经过前期严格细致的摸底排查,目前我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有33家,注册资本合计3.55亿元,彻底摸清了全市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情况,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
据悉,近年来由于民间借贷的火爆,带动了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快速发展,极少数公司打着“担保”的旗号从事高利放贷,甚至从事非法集资非法吸存等严重违法违规活动。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开设,无需获得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也无需逐级上报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座谈会上,成都、绵阳、德阳、遂宁、巴中等市州分别就当地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清理规范工作进行了介绍和交流。
(绵阳日报记者梁耀予)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