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平武县响岩镇受灾极其严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而原老场镇又处于武都引水工程蓄水淹没区,所以既要异址新建场镇,又要移民搬迁,这无疑加大了响岩灾后重建的工作量,其难度也可想而知。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响岩镇党委、政府在平武县县委、政府的指挥和有力支持下,科学规划、前瞻设计,全镇干部职工和县委下派工作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紧紧抓住新场镇建设和移民安置这两个当前“中心”工作,齐头并进,奋力将响岩镇的灾后重建工作向前不断推进。
响岩镇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想问题、看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
平武县政协主席、响岩镇灾后重建工作组组长郑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移民无小事”;在他看来老百姓眼里什么会是大事呢:今晚没有米吃了就是大事,今天没柴烧了就是大事,所以我们只有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深刻感受他们的疾苦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解决好老百姓想解决的问题,才能真正办好移民安置这件事情。平武县副县长、响岩镇灾后重建工作组副组长何充同志也经常叮嘱大家在做老百姓工作时“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
响岩镇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
响岩镇的新场镇建设,由于武引淹没区的人数和安置户数的增加,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场镇规划区域和规模,必须扩容新增180亩土地,用于安置增加的居民。面对新的工作和任务,响岩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成立了两个征地拆迁组,迅速深入到各征地农户家里。由于是新增扩容,不是以前的规划区,所以很多老百姓不理解,甚至根本不配合工作,不愿意搬离自己的家园。面对困难,工作组迎难而上,给老百姓举事实、讲道理,同他们谈心、拉家常,联络感情。工作一次做不下来就来两次,两次不行就来三次,从地震以来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社会对我们的援助,到目前响岩镇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我们今后美好的生活等等,直到说得老百姓心服口服为止。
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做通了,但又涉及到往哪搬的问题。响岩镇政府原打算将这部分居民搬迁到原来小学、初中的板房教学区里居住,但由于远离他们的生活区域,再加上寒冬将至,板房内寒冷、潮湿,因而大部分老百姓都有意见,使得刚刚有了起色的工作又陷入僵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工作人员将老百姓的意见带回去与主要领导反复讨论,最终提出了两种搬迁的方案:一是在不影响新场镇建设的前提下就近搭建简易房屋用于临时居住;二是各搬迁户自己找房屋租住,由政府每月发300元的租金。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各居民户主动开始了搬迁、撤离。工作组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分配的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还要学会去理解群众、宽容善待群众。
2009年11月19日上午12时30分,响岩镇移民安置方案正式公布。方案一公布,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就有老百姓闻讯来到响岩镇政府,围着工作人员就各自安置方位和区域等问题,进行询问,更有对安置方案不满意而情绪激动的群众开始采用谩骂和带侮辱性质的肢体动作等过激的行为对现场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攻击。面对混乱的场面和情绪激动的群众,尽管派出所就在隔壁,但没有一个人想到去报警,因为在他们眼中,老百姓就是自己的亲人。面对责难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始终耐心细致的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群众的不理解和误会也都有礼有节地给予解释、说明。
群众的过激行为和对安置方案的抵触,大家感到了莫大的委屈,但工作不能停,9个移民安置对接小组迅速深入到各个移民安置户家里,听取他们的诉求,安抚群众激动的情绪,再次向他们讲解安置的原则、方法,争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经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大部分移民户的情绪平静了,但仍有少数群众不听劝告,为了整个移民安置工作的稳定,各工作人员在吃过晚饭后,打着手电再次来到这些移民家里做思想工作。两天过后,已经没有群众到政府门前“闹事”了,全体工作人员也为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而感到欣慰。
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的的理念,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发展的问题,但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现代社会的开创者,我想我们只有在工作中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甘心做人民的公仆,让每一个老百姓都享受到了因为国家的发展而带来的好处,这才是我们去学习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真正目的,而响岩无疑就是这样做的。(杨鑫 本报记者 陈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