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经硝烟渐去,但是这场没有炮火硝烟的大战却依然在延续。美国是金融危机,中国是经济危机。因为中国不缺钱,人民币也没有贬值。中国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形式是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危机过后的市场已经不是原来的市场,如果再重复2008年以前的发展模式肯定是不行的。
这次危机把我们国内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了,以主要靠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进行转型,把重点转移到国内消费市场来。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现状,国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也应该主动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形势。如何把握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值得探讨。在此我们针对中小企业发展调整的三个关键途径加以探寻:一是差异化经营;二是转型升级;三是跳出“红海”,找到自己的“蓝海”,启动“蓝海战略”。根本上还是要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们转变理念,重新定位与选择企业家行为。
一、企业要具备差异化的生存能力
为何在此要强调差异化生存能力而非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近年来被强调得很多,但是对于许多取得成功的企业而言,并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核心能力与核心技术。泛泛而谈核心能力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针对众多的、参差不齐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还是在于差异化。
所谓差异化生存能力,就是企业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经营运作能力,其实质就是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实现、创造消费者现在或未来需求的利益点的能力。差异化生存能力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差异化经营、差异化营销、差异化品牌和差异化服务等方面。
企业在提升自身差异化生存能力时,必须静下心来,认真考问一下自己:
⑴ 我们的根本优势是什么?
⑵ 我们的优势来源于哪里?
⑶ 我们的能力与我们的对手有什么区别?
⑷ 我们能为客户做到而对手做不到的地方有哪些?
⑸ 人们对我们品牌的联想是什么?
企业只有具备了差异化生存能力,才能跳出行业同质化的厄运!才能构建独特的商业竞争模式。
二、企业要具备转型升级的能力
这里说的转型升级,主要是指企业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对自己的固有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模式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企业的产权治理模式、发展模式、经营模式、竞争模式、赢利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当前首要的是商业模式转型升级,比如如何以单纯的产品经营,转型升级为产品、资本、技术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如何由一对一的血拼式的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转型升级为产业链式的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新型市场运作模式,如何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实现虚拟化经营等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总是能够突出本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在怎样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创造利润方面体现出差异化。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产业链竞争时代,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应当站在产业链竞争的高度看待问题。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应瞄准产业链“U”型曲线的两端寻求突破——一端是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等,另一端是高附加值的品牌、销售和服务。我国中小企业过去长期停留在“U”型曲线的中间段即加工生产,徘徊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随着土地、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所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将不复存在。中小企业应当站在产业链升级的战略高度,向高附加值两端转型升级。
对于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打造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似乎还不够现实,但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转型升级,虽有难度,但则是比较现实可行的一种选择。
三、找到自己的“蓝海”
仅仅做到差异化才只是迈开转型升级的第一步,现在的市场需求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化的特征。如果我们的中小企业还是按部就班地去实现转型升级,没有创意地去打差异化牌,当你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竞争对手也许早已超越了你。因此,中小企业要想适应市场的变化,唯有进行自主创新,启动“蓝海战略”,找到自己的“蓝海”,才会有出路。
有思路才能有出路,有创意才能有生意。危机过后,企业应该关注以下观念:
⑴、学会多角思维,换个方向就是机会;
⑵、发现蓝海机会,锁定尚未消费的客户;
⑶、改变竞争方式,从争夺旧市场到创造新市场;
⑷、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⑸、寻找创新源泉,找到产品畅销的基因;
⑹、提供独到价值,给出非买不可的理由;
⑺、跳出市场看市场,从主流市场到次主流市场;
⑻、跳出竞争看竞争,另辟蹊径,错位竞争;
⑼、跳出产品看产品,从卖产品到卖思想;
⑽、跳出现在看未来,把握未来的主流消费群体。
只有赶快跳出“红海”,找到自己的“蓝海”,中小企业才能实现转型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从差异化竞争到转型升级,再到迈入“蓝海”,企业从蹒跚踉跄的初级阶段走向成熟,最终成长为市场海洋的强者,就可实现新形势下的企业成长发展的三级跳。然而要实现这样的跨越并非易事,中小企业,尤其是他们的当家人,中小企业家们,他们的行为才是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的关键要素。在当前形势下,又该怎样重新定位与选择企业家行为呢?
四、当前形势下的企业家行为选择
新中国第一个三十年(1949——1979)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第二个三十年(1979——2009)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个三十年基本上是通过透支资源、牺牲社会公平,借助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利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实现了GDP的两位数增长。中国这第二个三十年的发展,尤如大锅熬骨头汤,大家忙着撇锅面上的油脂,企业家拼的是大胆,拼的是关系,拼的是计谋,拼的是力气,绕开基本的正常的社会游戏规则,发了!然而当油脂撇光后怎么办呢?当外向拉动的经济引擎熄火了,当社会公众对这三十年的经济狂潮越来越从狂热、梦想中醒来进行理性思考时,当社会大众在呼唤社会公平和正义时,中国的企业家们,中国的经济弄潮儿们又该做何选择呢?还去透支资源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了!还去透支劳动力吗?已经出现民工荒了!老龄化社会也渐渐临近了!还去透支环境吗?全世界都在呼唤低碳经济了!还去牺牲社会公平吗?社会公众已经觉醒了,不会轻易再为几个小钱去流血流汗了!还想拼胆大、拼关系、拼计谋、拼力气、绕开社会游戏规则、不顾道德底线去游戏社会人生吗?历史发展到今天,时过境迁,似乎没有原先的条件了,没有周展的空间了。真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中国经济发展终于要转型了,由外向拉动转为内向拉动了,由拼资源拼劳力转为拼技术,由透支环境转为保护环境了,由牺牲社会公平转为发展民生了。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来的太是时候了,它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前暴露了出来,这真是中华民族之大幸!
面对着这种历史性的转型,中国的企业家们又该怎样应对呢?在新中国历史进入第三个三十年(2009——2039)之时,中国企业家们面临着又一次历史性的选择。衷心希望各位企业家们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辨明方向,选择正确的道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