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坚持园区产业化道路 促经济飞速发展
三台县工业园区青东坝工业集中区内,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纺纱织布到为国外生产制式服装。三台县不断夯实园区基础设施,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仅青东坝工业集中区,在两年时间里道路建设投资便超过6600万元。恢复重建,让三台城乡面貌迅速改变,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再造了一个新三台。三台从重建伊始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使重建为做强经济存量、做大增量作贡献。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三台规划工业重建项目101个,总投资13.4亿元,已全部完工。青东坝、黄石坝、芦溪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前近10年。
同时,三台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农业规划项目21个,总投资近1亿元;畜牧业规划项目98个,总投资1.7亿元;林业规划项目13个,总投资1.95亿元。261个交通灾后重建项目,现已开工235个,完工235个,完成投资5.84亿元。全县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通乡道路支撑的公路主骨架已经形成,成为名副其实的绵阳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次枢纽。截至目前,52座震损水库全部开工,已完成投资8918万元,农村饮水工程已完成投资1.72亿元,解决31.7万人的饮水问题。
对产业的持续投入,换来三台产业的持续走强,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三台工业园区为架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集群整体提升并进的格局。2009年,三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5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再创历史新高,二产业首超一产业。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49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91.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5.1亿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34元。“十一五”期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连年高位增长,圆满实现翻番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9%。
安县:新农保惠农政策取得成效
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项惠农政策自2010年10月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养儿防老不如参加新农保”已成为乡里间最热门的话题。安县作为全国第二批、全市第二个新农保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把此项工作列为重要民生工作来抓。为了确保各乡镇在6月30日以前完成 目标任务,安县加强督查工作力度,由县人社局、新农保办公室联合县委督查办,每天收集工作进度,每10天挂网发布督查通报,明确新农保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对各乡镇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序通报。并多次召开全县性的工作推进会,县新农保领导小组还不定期下乡指导工作,不断督促各乡镇加快工作进度,在乡镇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目前,全县各部门、各乡镇整体联动,奋战半个月,为确保6月30日完成新农保目标任务打好攻坚战。
截止2011年6月7日,全县新农保应参保人数为216955 人,确保目标任务数为195262 人,参保缴费15.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0.4%。其中,永河镇、茶坪乡已经100%完成目标任务,高川乡、秀水镇、塔水镇完成目标任务的90%以上。全县新农保待遇领取人数达到54211人,共计发放养老金2271.16万元。
涪城区:燕儿河水库建设基础设施促民生改善
涪城区燕儿河水库属都江堰人民渠六期灌区的一座中型囤蓄水库,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确认的四川省重点急需建设项目,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顾城镇供水、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等功能,由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两部分组成,设计总库容2070万立方米,工程移民273户、657人。经过6年的建设,燕儿河水库左干渠正式投入运行,清澈的湖水沿着7公里长的渠道欢快地流向农田,干渠沿线石塘镇、吴家镇12个村的3.5万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库容2070万立方米的燕儿河水库,不仅使3.15万亩农田彻底告别了“用水难、难用水”的尴尬局面,还带动两镇粮食增产300余万公斤、农民增收500万元,受益群众达2.85万。燕儿河的水成了群众幸福生活的源泉。
燕儿河水库枢纽工程竣工后,涪城区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水库,再造一个仙海风景区,打造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这一目标,该区积极开展库区概念规划编制工作,邀请中规院专家对库区规划范围内用地进行总体开发策划,并对50公顷核心地区进行城市设计;根据库区开发总体规划涉及范围,组织人员对库区地形、土地性质和面积展开全面调查、详细分析,为综合开发奠定基础;狠抓项目包装,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参与库区土地一级开发和综合开发;积极开展库区环境保护工作,及时清除水库对外承包养鱼,加大库区森林植被守护和库区垃圾清理力度,保护库区山、水环境。
目前,燕儿河水库入库路、环库路已正式启动,3000亩土地正在规划,主要以自然观光的生态建设、高档别墅、休闲度假为主,再利用水库水环境和水库周边发展带动金峰、吴家、新皂3个乡镇实现经济加快发展。吴家镇高桥村准备在水库周边区域村社,打造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示范亮点。
游仙区:党建工作引领城乡社区发展
游仙区通过城乡社区结对共建、辖区单位共驻共建等途径,构建社区大党委格局,探索出一条扩大城市基层党建影响力与覆盖面、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路子促进“党建工作齐抓、社区事务共管”。该区探索构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党组织间或辖区单位间互动联建的横向工作体系,以及到社区到楼栋到住户的纵向组织体系,通过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社区联席会议和轮值主席单位制度等,构建社区大党建格局。各地依托学校、医院、企业、派出所等驻区单位,共建347个区域性联合党组织。开元中街社区和朝真乡朝真社区结对共建后,每季度带领党员深入农村体验生活、送文化下乡,还带领共建企业下乡招聘。治平路社区通过民意恳谈会了解到未成年人进网吧较多的问题后,联合文化、工商等部门对辖区3家网吧进行清查,并发动群众义务监督。涪江街道与驻区单位联手共建便民服务中心1个、便民服务站点7个,代办政务事务上千件,居民满意率达99.3%。
游仙对社区党员分在职、退休、流动、下岗失业等6类实施针对管理,结合“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组织联系部门、辖区单位组成“创先争优宣讲团”,深入社区开展形势政策理论教育,实现“党员队伍联管”。每季度邀驻区单位、“两代表一委员”召开民意恳谈会,集智解决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联动推进治安、物管、文明新风等“七进社区”活动,实现“活动载体联抓”。各社区按思想品德、学习宣传、创建维稳、帮困解难、家庭和谐“五佳”标准,对社区党员实施星级评定,组织机关党员亮身份、树形象,由社区干部、退休党务工作者组建楼幢指导组,实现“作用发挥联动”。全区25个城市社区建立党员协管社区参谋岗、爱绿护绿示范岗、治安防范巡逻队、义务网管监督岗等“党员特色岗”60余个;300余名党员通过旁听街道(社区)党组织会议,现场提出并采纳意见建议52条。在社区党组织及书记“双向述职”测评中,党员群众满意度平均达96.5%以上。
盐亭县:基层党建工作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盐亭县把抓基层、强基固本建队伍作为开创农村党建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对全面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该县广泛开展“党员先锋”行动,广大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联系困难群众,带头解决受灾群众疾苦,成为了灾后重建的急先锋。推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系制度,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紧紧依托县、乡两级农村党员干部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和“两强”型党员示范基地进行“帮带培训”,使农村受灾党员充分掌握种植、养殖、营销、家政、机电、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开展“三培养”工作以来,全年共有500余名致富能手被培养成党员,1400余名党员被培养成致富带头人,400余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被培养成村组干部或后备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盐亭县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春风示范村”建设活动,确定了两河镇高团村、玉龙镇钟沟村等45个村为“春风示范村”,提出,在2013年前,分三个阶段实现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或年生产总值上亿元的目标。县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通过项目倾斜、产业扶持,技术帮扶,招商引资,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对党员群众的培训力度等方式,有力有序地推进此项工作。县委组织部选派9名熟悉党建工作、创新意识浓、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分别到其中9个示范村作党建联络员。两河镇新民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高团村的花卉种植,柏梓镇乐阳村的生猪养殖均在全县产生了较大影响,发展指标正在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该县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帮村、干部包户”活动,69个县级部门、1700余名县乡机关干部为4000余名群众送技术、送项目、送物资,累计资助资金30余万元,赠送化肥200余吨。深化“支部+协会”、“党员农贷快车”活动,结合绿色经济、产业富民,继续做大做强石牛庙乡核桃基地、金鸡镇榨菜基地、富驿葡萄基地等6个示范基地。深入开展“党员农贷快车”活动,为3456名党员发放专项贷款2967万余元。如今,盐亭县整村连片的优质果林、优质稻、花卉基地等应运而生,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种养基地已达22.6万多亩。畜禽生态养殖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大鲵、鳜鱼、中华鳖、山鸡、野猪、鸽子、龙虾、狐狸等也开展了规模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